以乡村之和美 谱共富之新篇——大荔县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

2024-08-26 18:47:01    来源:陕西采编中心    

本刊、网 尚录存

大荔县政协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,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,实现乡村由表及里、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”。近年来,大荔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紧紧围绕“双轮驱动”发展路径和“三个率先”主攻方向,深入学习践行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,充分挖掘自然、产业、人文等优势,全域统筹,精准发力,推动村庄向“和”发展、环境向“美”而行,努力绘就“生态宜居文明和谐”的乡村振兴新画卷。

(一)

和美乡村建设的“铿锵步伐”

大荔县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,总人口60万人,黄河、渭河、洛河三河纵横,平川、沙洲与台塬相间其中,土壤肥沃,资源丰富,文脉丰厚,是一个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美丽县城,从特有的资源禀赋来看,建设和美乡村有底蕴、有优势。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,因地制宜建设和美乡村?大荔县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效果导向,系统性开展和美乡村建设。

坚持党建引领,让乡村向“和”发展。坚持把乡村治理作为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,以强有力的党建引领,推进“三治”融合。“强基固本”提升自治水平。深入实施“113”乡村振兴人才工程,吸引222名返乡大学生进入村级班子,选拔598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村级“后备军”,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。创新实施“十镇百村双强+”行动,打造“党建+五大振兴”样板村,示范带动全县村党组织实现党建强、发展强。建立“党建+网格+大数据”乡村治理模式,全县划分一级网格2359个、二级网格7336 个、三级网格1236个、专属网格1012个,推动形成人在“网”中走,事在“格”中办的治理新格局。“多管齐下”提升法治水平。全面推进“八五”普法,54名普法讲师团、68名法治副校长、72名司法行政宣传员定期开展普法“九进”宣传活动,908名“法律明白人”到村(社区)服务,遵守宪法等法律法规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建立县镇村三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平台以及五级综治信息化网络,做实做强“综治中心+网格化”,深度汇聚公安、司法、行业主管部门及各类资源要素,发挥“红袖标”“义警”等群防群治力量,全方位、零距离服务群众,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。“移风易俗”提升德治水平。把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,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建成芟稼庄党史馆、畅家村史馆、大荔家风馆等16个文化大院,

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县镇村全覆盖,有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。开展“最美大荔人”、文明家庭等先进评选和“家风家训进万家”等活动,表彰美丽大荔人113人,十星级文明户2.6 万户,文明家庭240户,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成为群众主动追求。深入推进新型殡葬和婚丧礼仪两项改革,红白理事会村村覆盖,厚养礼葬、嫁娶简办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。

突出城乡一体,让乡村向“美”而行。着眼城乡一体,实施生态保护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等规划“全域一张图”,让农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宜居生活。聚焦生产条件改善,铺好“美”的底色。新改建“四好农村路”700余公里,全部配套实施点亮和排水工程,城乡路网结构更加完善。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资金,完成排碱渠修复整治283公里、实现了“遇水不涝、遇涝不灾”。同时,深入推进“5G+数字乡村”建设,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。依托村级电商服务网点,构建“15分钟便民服务圈”,实现乡村生产基础提档升级。聚焦公共服务便民,提升“美”的成色。聚焦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社会保障等基础性、普惠性公共服务事项,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451户1413名脱贫监测对象全部落实“一对一”精准帮扶,218户766人消除致贫风险。248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城乡,教育“三名+”、医疗共同体等模式促进教育、医疗均衡布局,村级卫生室、农家书屋、巷道硬化、活动广场、体育设施、电商网点、公交通达实现了镇村全覆盖,农民就近能就医、养老、休闲,生活的更体面、更幸福、更有尊严。聚焦人居环境改善,增添“美”的亮色。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“五边四荒”专项整治行动,实施卫生改厕、垃圾治理、污水治理“三大革命”,累计建设卫生厕所6.9万套,建设178套村级垃圾收集压缩站,逐步实现农村各类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。持续推进生态环保工作,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名全市前列。实施五年大栽树行动,40%以上的村建成环村林带,绿化游园、文化长廊。累计创建国家级美丽宜居乡村1个,省级美丽乡村5个,市级生态乡村18个,县级美丽乡村24个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逐步完善,促进了农村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,有效缓解了农村资源、环境的压力,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

推进产业发展,让乡村向“富”奔跑。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以三产融合发展为抓手,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,持续破解农民增收难题,激活乡村振兴“一池春水”。依托“土特产”,让特色经济“强”起来。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,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42万吨以上,首创全国小麦“应湿飞播”模式被央视专题报道。聚焦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打造粮食、冬枣、高石脆瓜、黄花菜、红萝卜5大产业聚集区,认证无公害产品60个、绿色食品10个,认定地标产品7个、全省最多。全县时令果蔬面积90.5万亩,养殖水面3.9万亩,存栏猪32.7万头,肉蛋奶总产量10.96万吨,是全省的“肉墩子”“鱼塘子”“粮袋子”“菜篮子”“果盘子”“奶瓶子”。特别是,坚持冬枣首位产业定位,通过科技创新、严管质量、多元推介等方式,把“小冬枣”做成了富民强县的“大产业”,大荔冬枣登上G20峰会、进军亚运会,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10名、品牌价值提升至59.02亿元。依托“产加销”,让农民腰包“鼓”起来。充分发挥“一村一园”的产业优势,把产业园的规范运营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载体,创新“园区承载+一村一业”“集体引领+主体联合”等多种经营模式,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,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以上的村有44个、“空壳村”全面清零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6.8%。同时,大力发展联农带农经济。实施百公里百万亩美丽产业风景区建设,建成羌白新颖等现代农业园区46个,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、家庭农场371 家、种养大户1521户,带动10.3万户农民嵌入“产加销”产业链,实现“小农户”与“大市场”的精准对接。依托“农文旅”,让融合发展“快”起来。定期举办特色农耕节会,打响“北国江南”“关中沙海”“天下粮仓”“醉美黄河”四张旅游名片,带动农产品变商品成为旅游产品。组织编撰《大荔非遗图典》,非遗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,同朝皮影《卖杂货》亮相中国-中亚峰会,用非遗力量赋能乡村振兴,实现传承与增收双赢。同时,扎实推进A级旅游景区创建,全县共创建A级旅游景区10家,居全市之首。“沙苑牡丹花开”登陆央视,农耕体验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,范家镇雷北村、羌白镇阿寿村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,秀美乡村变成了富民增收的聚宝盆。

(二)

和美乡村建设的“潜在空间”

大荔自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以来,做了大量工作,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,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。

乡村规划编制“质不高”。从调研情况看,村庄规划专业人才缺乏,一定程度影响了规划编制的精准度。特别是,在规划编制过程中,多采取自上而下的“任务式”模式,设计周期短、考察时间少、村民参与意愿不强,导致村庄规划未能很好的因村施策,缺少通盘考虑,村庄规划同质化严重、特色化不足,短期考虑多、长远设计少,与村民对未来发展的意愿和诉求有偏差。

环境卫生整治“担不轻”。农村环境整治虽然成效显著,但整治的覆盖面和整治深度有一定差距。从硬件上看,存在村级排水管网建设不足、保洁设施配备不齐全、垃圾中转站数量还不够多等问题。从机制上看,农村环境整治、公共设施管理维护体制机制不健全,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。从软件上看,群众参与性不高、内生动力不足,一些村庄背街小巷仍存在柴草堆、土堆、建筑余料乱堆现象。

部门资源整合“劲不齐”。虽涉农各单位对和美乡村建设高度支持并积极参加,但统筹联动机制还不够健全,未形成强大合力。另外,项目衔接配套难、政策集成难等问题依然存在,未能发挥出政策的最大效用。

(三)

大荔和美乡村建设的“路径思考”

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内涵上包括“宜居”的因素、“宜业”的因素、“和美”的因素,是美丽宜居乡村的“升级版”。具体推进中,要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结推广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,全面对标,补齐短板,紧密结合大荔实际,系统设计,协同推进。

第一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必须绘好“一张蓝图”。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,没有规划引领,不“打好提纲”,难免会在建设中出现偏差。“千万工程”启示我们,抓乡村发展首先要高起点编制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。要坚持系统思维。综合考虑城乡统筹、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要求,全方位进行顶层设计,全领域架构美丽乡村建设的“四梁八柱”。其次,要坚持村民参与。既要相关专业人士运用专业知识,进行科学编制。也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,提高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。另外,要坚持因地制宜。综合土地资源、传统村落、道路交通、公共基础设施等资源配置,紧密结合各村产业发展、村容村貌等特点,突出各村特色,科学规划编制,既注重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,又引入现代生活元素,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“富春山居图。

第二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必须坚持“一体推进”。坚持“物的美丽”与“人的美丽”联动建设,让乡村既有“颜值”更有“气质”。要着力打造“美”环境。健全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,全面梳理农村环境、公共设施、公共服务等方面长效管理维护制度的短板,扩大政府对长效管理维护的财政投入,引导工商资本、民间资本、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维护。要守牢生态红线,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体系,推动标准化运维全覆盖。要精心培育“美”风尚。坚持宣传教育、示范引领、集中治理、建章立制等多管齐下,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生活实践。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规范引导作用,持续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治理,培育文明乡风、淳朴民风、良好家风,让乡村不仅体现外在美,更彰显内在美。要全力打造“美”生活。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,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,推进城市的人才、社会资本、公共服务、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、覆盖,持续完善乡村水利、公路、电力、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、养老、体育、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,不断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。

第三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必须用好“一方水土”。一方水土育一地产业,和美乡村建设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,积极转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,使美丽产业激活美丽经济。一方面,要抓住产业振兴“主攻点”,优化“一镇一业、一村一品”发展格局,大力发展特色经济、联农带农经济、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,做实做优“土特产”文章,全产业链打造粮食、冬枣、高石脆瓜、黄花菜、红萝卜等5大特色产业聚集区,持续巩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果,发挥三产融合的乘数效应,强龙头、补链条、兴业态、树品牌,加快建成全省产业振兴示范样板。另一方面,要挖掘乡愁乡韵味“关键点”。坚持因地制宜,选择适宜的资源开发方式,做到宜种则种、宜林则林、宜游则游。要加大露营经济、庭院经济、乡愁经济等开发工作,整合大荔黄河历史文化资源,做好文旅融合新文章,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加大增收。要打造特色品牌“制高点”。突出科技支撑作用,增加名、特、优、新农产品生产供应。健全“荔” 字号农产品全程监管体系,通过质量、特色、诚信、宣传做优“荔字号”农产品品牌,提升“1110086”品牌吸引力、竞争力和影响力,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强筋支撑。

第四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必须拧成“一股力量”。和美乡村建设涵盖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、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,不是哪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。必须上下联动、群策群力唱好“大合唱”。党建引领要再强化。村庄是最基本、最基层、最基础的单元,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终端、执行终端、受益终端,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强化党建引领,推进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”融合,全面拓宽基层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,把党建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动力。力量统筹再整合。健全完善联席会议机制,为多部门统筹协调、多渠道要素整合、多方式创新机制搭建平台。同时,注重用好和社会“参与之手”,引导大学生、务工能人、转业军人等返乡创业,城市居民、社会企业等下乡兴业,形成乡村建设新力量,使城乡经济联系更加紧密。宣传引导上再加大。注重依靠群众、发动群众,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经验做法、工作成效的宣传推介力度,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认识和美乡村建设“人人都是受益者、个个不是局外人”,凝聚和美乡村建设强大工作合力。

责任编辑:卢丽芳


[编辑:MR ZHAO]

相关新闻

网站简介|版权声明|免责声明|加盟合作|招聘英才|联系我们|人员查询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吴家场路1号院邮编:100000电话:010-50989088邮箱:zgsxldjckw@163.com

出版物许可证编号:新出发 京零字 第 海240155号

Copyright © zgsxldjc.com.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404698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