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年,解华顺利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。作为那一年的优秀毕业生代表,她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母校提供的各种更好的就业机会,回到了她的家乡,成为了江苏省兴化中学的一员。对于这个决定,她的00后女儿无法理解。也许这就是代沟,是她们这一代人对原生家庭无法割舍的牵挂和责任。
时光荏苒,解华在兴化中学高中生物教师的岗位上已经二十八年了,28年的教学生涯,让她深深体会到教育的力量。每当看到学生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,在竞赛中获奖,被理想的大学录取时,她都会感到无比欣慰。但更让解华感动的是看到学生们成长为对社会有责任、有理想抱负的青年,当然有的人已人到中年,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精英,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。20年聚会,作为老师的她,已经对大多数学生印象不深了,但交流下来发现还在这么多人的记忆中,倍感教育的力量。
二十八年来,解华见证了无数学生的成长,也经历了教育改革的风云变幻。在2003年之前,生物学科还未单独设为高考科目,只是高二进行会考,或作为高考中理科综合或大综合的一部分,权重较轻。作为小学科的任课老师,抓好课堂是重头戏。在她的课堂上,枯燥无味的细胞,就变成了一个个家庭。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就变成了结构简单和结构复杂的两种家庭。家中的客厅、厨房、主卧、次卧就是各种复杂的细胞器,行使着不同的功能。将抽象的微观世界与身边具象化的事物联系起来,这样一来,叶绿体、线粒体、内质网、高尔基体、核糖体,这些名称也就脱口而出。将枯燥无味变得有趣生动,让学生轻松掌握专业术语。
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波接一波,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。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涌现。如何在保持教学本质的同时与时俱进,成为解华必须面对的问题。作为教师,她们不仅要传授知识,更要守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。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,更需要她们用智慧和热情去平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。
2021年夏,解华成为第一批来到新校区的年级老师之一,她承担了三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,其中有个强基班(也就是现在的19班),面对优秀的学生,更要全力以赴。新校区有两幢楼,一为经义楼,一为继桐楼。名字取自两位从兴中走出的杰出校友:纽经义和李继桐。纽经义生物化学家,他的名字已经进入现行生物新教材——记录他在人工合成蛋白质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,李继桐植物学家,生态学家。两位都跟生物有密切关系,她抓住机会进行爱家乡爱学科的教育。高中生物教学到了今天,教学的深度广度都有很大程度的延伸,细胞器这一块的教学要求加大,在学完细胞结构后,她要求学生画出,有奖励机制,其中优秀学生展示讲解,当然这是要求每个人都应该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,不放过任何一个人,并请学生讲给老师听,也许这就是现在流行的“翻转课堂”,但很多是课间课后完成的。
19班有一个生物学科素养很高的孩子,叫小樊,从高一开始,解华就发现他优秀的学习习惯,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带一张满满问题的草稿,或是他不清楚的知识点,或是他需要我认同的观点,12345一条条列出,解决一个打个勾,有时这样就到了中午12点,可能这就是她们遇到好孩子的双向奔赴,一点也不觉得累,教学相长,在解决他的问题的同时,她又一次地梳理出教学中的盲区。小樊在高二期末的几次联考中,获得泰州第一;在生物竞赛中也取得了江苏省一等奖,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;最后高考以671的高分被南京大学录取。
在最后的复习备考中,解华不仅要抓好考前辅导,更重要的是考后个性化指导。19班小蒋同学的生物一直有着很大的问题,而且他与人沟通方式直白,好在行动上配合,利用中午的午休时间,哪怕20分钟解决一个问题,坚持几周终于会向好的方向发展,成绩出来的那天他比较激动地微信解老师,87分,这是他高三阶段最好的一次成绩。
工作的28年,也见证了学校生物组的发展,从最初的小学科一共四个生物专职教师,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人,三个年级的生物教学都可圈可点,每个老师都“卷”在其中,不甘落后。今年高三生物组在虞阳兰组长的带领下取得泰州第二的好成绩,得到校领导的认同。
卢梭曾说:“如果有一天你对教育失去了信心,那就对着你教过的学生的眼睛看一看。”每当解华站在讲台上,看到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时,她都会重新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责任。她将会继续努力,用知识点亮学生们的未来,用爱心温暖他们的心灵,继续在这条充满挑战却又意义非凡的教育道路上砥砺前行。 (兴化发布)
兴化发布